怎样练好智能气功(四)建立深厚的气功意识
Ⅰ.加强气功理论学习
练气功不仅仅是简单的练形体,还要通过锻炼改变意识的状况,提高精神统帅形体的能力。练功欲取得良好效果,必须建立深厚的气功意识。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在大脑皮层主导下进行的,人们在世上生活了十几年、几十年,脑子里基本没有气功意识。一谈到气功,容易用其它科学知识框架去衡量它,看它是否与之相符。这样一来,气功在身体里所起的作用就会受限制,就失去了它灵活、自在、活泼的特性。只有通过学习气功理论,在脑子里打下了烙印,建立了气功意识的领域,才能按照气功的理论去进行气功实践,才能按照气功的规律和特点去考虑问题。有了气功意识并形成习惯之后,就可以不自觉的或下意识的来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了。如果仅仅是练功法,那只能从形体和身体里面的气的层次上发生变化,到了一定程度,才能逐步地改变意识领域即改变神的变化。这个自下而上的变化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如果不去主动地改变意识里的认识方法,不去认真学习气功理论,还经常用一些旧的框框去套气功问题,除非特别敏感的人一接触气功身体就能发生很大变化,出现特异功能外,对绝大部分人来说,功夫是不容易上进的。我曾遇到一位领导同志,他讲练气功没什么坏处,便想要把身上的肿瘤、骨刺之类的东西练掉,那是绝对不可能的。这位领导同志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他对气功理论不了解。尤其一些医生、科学家、哲学家,在他们没了解气功理论之前,也容易有这种想法,会用他们已有的知识框架去对待气功。有些名气功师自己得了骨刺也解决不了,因为他们在思想上也认为练气功不可能把骨刺练掉,把它固定起来了。因此,遇到这种情况,如果不从气功理论上去认识,意识就会影响身体里边的气向着病的方向发展,就会把病笼罩起来,封闭起来。而我们的智能功学员,练一两个月骨刺却练好了,因为他们根据混元气“聚则成形,散则成风”的理论,相信骨刺练掉是可能的。关键是意识作用。要想取得练功的好结果,就必须加强气功理论的学习,智能功的理论,无论对病人、对健康人或者对要出特异功能的人,都有特殊的作用。只有把智能气功理论、功法都理解了,才能在练功中更好地感觉它。感觉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它,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。认识论的这一道理,在智能气功里尤其重要。参加学习班的一些癌症病人,有的病情已很重,医院里已无法医治。如果不好好学习气功理论,脑子里全是现代医学灌输的思想意识,癌症治不好的概念总在脑子里自觉不自觉地在起不利于治疗的作用。如果学了气功理论,认识到癌症也是个病理变化过程,没什么了不起,它既然可以从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,那么通过练功,就可以打断或终止那个转化为癌细胞的条件,不让它向前发展,并且创造一个条件,使癌细胞转化成正常细胞。我们练功,学理论,就是为了创造这个条件的。有了这个意识,并且能够主动去运用它,病就会好起来。大家掌握了气功理论,在自己脑子里消化了,就能做到理直气壮。如果自己对气功说不出个道理,甚至自己心里就有很多疑虑,一讲气功治病,自己头脑里就有那么多问号,气就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。气功科学关系到人的生命运动和大自然界之间的微妙变化,是一门高深的学问,要在学懂的基础上去应用它,做到学以致用,从理论的高度建立气功意识。
Ⅱ.通过实践建立气功意识
这个问题和加强理论学习同样重要。要使理论在意识领域里扎根,真正建立气功意识,还需要自己深刻体会,反复实践。由于练气功以前学到的各种科学知识有很多是验证过了的东西,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经验,在脑子里打上了烙印。如果光学气功理论,善于逻辑思维的人,往往觉得我们的气功理论和当代科学理论对不上茬,甚至有些地方还有矛盾。在这一矛盾中,气功理论便会处于劣势。对此,必须通过气功实践,让气功理论牢固占领大脑这个领域。大脑的领域被多年来的生活、学习、工作、社会环境等内容形成的意识瓜分了,没有地盘了,只有通过练功往里面“挤”,慢慢把地盘扩大,才会逐渐养成从气功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,就像每天吃饭那样自觉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。
一、定时定点练功
根据自己的情况,什么时间,在什么地点练功,练多长时间,给自己规定下来。一旦订出规划,就不管刮风、下雨、下雪都要坚持下去。即使有病,只要走得动,就要坚持,有病时正需要加强练功。一天工作劳动累了,也要坚持练,通过练功可以解除疲劳。在十分不利的环境中,若仍能坚持就能使练功的意志逐步顽强起来,就能增强精神控制形体,控制生命活动的能力。练智能功,不要把练功仅仅局限在气里,关键是加强对意识、意志和毅力的锻炼,而定时定点练功,恰恰能从这方面磨炼自己。此外,定时、定点练功,还有助于练功场地气场的形成。智能气功强调群体效应,集体练功,互相激励。如果你那个地方只有你一个人练功,就更应当固定练功地方。这样可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场。用不了半年,靠近你练功地方的树和其它植物都会长得比较茂盛。这个练功场如果在偏僻的地方,由于气场的混元气很浓,往往会引来一些小动物,如黄鼠狼、青蛙、老鼠、蛇等。这些小动物比较敏感,它们跑到气场旁感到舒服。练功的精神能稳定下来,小动物来了不但没有坏处,还能起保护气不往外散发的作用。一收功,它们就走了。遇到这种情况不用害怕,更不要产生恶念去伤害它。杀的念头是从肝经里发出来的气。本来混元气有生长发荣之性,杀的念头一动,周围的气里面的信息就变了。有想踢它的念头,原来使小动物舒服的感觉马上变为难受。你踢它的脚刚抬起,它就会咬你。万一练功被小动物惊吓了,还回到练功的地方去调整,去练功,很快就会好了。遇到这样的问题,千万不要认为是着了魔或是黄鼠狼附体,要破除迷信,正确对待,妥善解决。
二、气功生活化
练功如果仅仅是定时、定点、早晚两个钟头,然后把它抛到九霄云外,一天里头没有一点气功意识,也还是不能很好长功的,还要使气功生活化。气功生活化,不是要整天练气,而是结合工作、学习、生活,把气功内容贯穿到里边去。可以有三种做法:
(一)把练功的感受扩展到生活中去,经常保持练功那种宁静舒适的状态。比如脑力劳动者在看书的时候,可同时搞“三心并合归丹田”,这样不仅不影响看书,还能提高效率。开始做不熟悉,可先不看书,闭上眼睛三心并合,然后慢慢把眼睁开,守着丹田看书,这样记忆力、工作效率都会提高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,举个例子:日本有一位叫冈田的气功家,曾出过一本《冈田氏静坐法》的书。他跟老师学跪坐守丹田,老师讲,要想出功夫,练功和平时都要守住丹田。但他一集中精力干事就忘了守丹田了。后来想了个办法,跟他的儿子谈妥,什么时候能打到他的丹田部位是软的(表明没有做意守丹田),就给儿子钱奖励。起初儿子每天都能打到,后来他提高警觉总守着丹田,打到的次数就少了。不到一年,基本上就打不到了。他从这件事情上悟出了道理,把一切意念活动都与丹田结合在一起,功夫就上长。他练了三年便写出了《冈田氏静坐法》一书。智能功不完全主张守丹田,但三心并站庄实际上也是守丹田,也要锻炼时时刻刻守住它。平时手臂做动作,要跟丹田连着,走路时腿也和丹田连着。如果日常生活中能这样去体会,功夫肯定上长得快。这虽是很简单的方法却是行之有效的。有人讲:“一心不能二用”,那是对普通的意识层次而言。智能开发以后,不仅一心能够二用,而且能够三用、四用。这似乎违背了心理学的记忆规律。心理学研究的是一般人的心理状况,练智能功使智慧向高层次发展,是要摆脱一般人生命活动的规律。
(二)把练功的形体要求运用到生活中去,也就是把功法中的一些内容和姿势贯穿到日常生活中,随时随地去练。比如办公、听课把身体坐正放松;等汽车时,做站庄姿势;骑自行车上身正直,腰微微前塌,全身放松;吃饭时,拿好筷子松肩、坠肘,荚菜叫捧气贯嘴,加上意念,也可以起到类似捧气贯顶的作用;走路时全身放松练走功,或者两手拉地气,或做“鹤首动作”;站着说话或做饭时,做转腰涮胯;睡觉时,侧身躺或仰式躺练三心并、练揉腹功;看电视时练立掌分指,转腰涮胯,膝跪足面,两手在身前做开合的拉气动作或者练坐功;上厕所也可以练收缩会阴等。在一些不宜做动作的场所可以练叩齿,或者默念“恬淡虚无”、“混元灵通”。这样,在一天当中把练功的姿势、要求都贯穿进去了,练功的时间就长了。
(三)把练功的精神状态延伸到生活中去。智能功要求涵养道德,陶冶性情,经常保持稳定的精神状态,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练。当在生活中受到刺激引起情绪波动的时候,要加强自己对精神的控制能力,这是更高一级的意识活动能力的锻炼。如果这时候能把精神控制住,使它不紊乱、不波动,仍然处于安静状态,你精神的控制能力就提高了。王阳明说过:“人须在事上磨炼,方立得住,方能静亦定,动亦静。”又说:“汝若以厌物之心去求之静,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也。”(《传习录》)。可见在日常生活中练,不仅是练功的融化,而且是更高级练功内容。
三、生活气功化
气功生活化是把气功的要求和具体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,而生活气功化则是在生活、工作、学习中贯穿气功的根本精神,运用气功意识把日常生活中的生命活动统帅起来。
(一)气功意识贯穿于日常生活。所谓练气功的关键是主动地把精神和形体活动结合起来。古人讲:行、住、坐、卧,不离这个。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,都把精神活动和这些生命活动结合起来。大到形体,小到体内的气机变化,都如此。比如练翘掌动作,开始练功时,脑子里有个翘掌的意念活动,发出翘掌的命令,使形体发生变化,掌翘起来了,而且把全部精神活动集中在翘掌的动作上,这就是精神和形体结合。若于日常生活中,能把意念贯穿到抬腿动作里,精神和形体结合,也就是练气功。生活气功化,要求日常每一个动作都不能随随便便去做。过去练功夫的人连做晃头、扭脸、转身这些动作都是郑重其事的,都是在意念的支配下进行的,把形、气、神结合在一起。每做一个动作,不轻浮,不随便,把意念贯注到形体里面去。我们拿笔写字,一横一竖,一撇一捺,与捧气贯顶法的拉气动作大体相同的,加上意念活动支配就是在练功。不论做什么工作,只要把意念活动与形体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,就能做到生活气功化。包括抡大锤的工人同志,每打一锤都加上意念活动,也是练气功,有的人砸煤,砸三次砸不碎,后来用意念把混元气加进去,一下子就砸碎了。神和形一结合,作用就大了,就能产生一种力量。这就是气功的实质。任何练功的方法,都是给你一个拐棍。懂得了练功的精神实质,对练功的方法可以随时灵活运用。同样是一个流水作业,神与形合可以出功夫,不结合往往容易得职业病。因为外向性的运用意识,把精、气、神分散了;经常把意念集中到一个地方,和形体结合就能出功夫。生活气功化,除了做任何动作都用精神去指挥并与之相结合之外,要经常想着自己是练智能气功的人,要为智能气功作贡献,使自己和智能气功的气场接起来。这样,日常的气功意识就会逐步建立起来,功力就长得快。
(二)留心揣摸包含气功内容的语言。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语言包含着气功的内容。比如“闭关自守”现在成为一个贬义词,其实是指把精神收起来,聚精会神,守住自己。再如“呆若木鸡”这个词是庄子用以比喻练气功的人练得把精、气、神都收到里边去,表面跟木鸡一样,什么神情也没有。在斗鸡时,往往有非常勇猛的鸡外表一看像个死鸡,当对方松了劲,它则把气往外一发,势如雷霆,锐不可挡,一下就赢了。还有“得意忘形”,本是指练功练到非常宁静,内里非常舒服,把形体都给忘了,这是练功很好的意境。荀子说:“人定胜天”,指人心定了,才能胜天。定,就是把意念定在“一”上,思想集中,专一无二,这是练功的关键。还有过去有“巫医”,现在有巫婆之称。在中国古代医和巫是不分的,古代把医字写成“毉”,下面是个巫。以后有了酒,医生拿酒治病,下面的“巫”慢慢改为“酉”,成为“醫”字。古时写“德”字,双立人的另一边是“直”字,直字下面一个“心”字,表示直心立人便是“德”。有没有德性,就看心眼直不直。说话做事弯弯曲曲,尽说瞎话,就不是德了。“活”字是三点水,加上“舌”字,“舌”字是“千”与“口”组成的,古气功家认为,千口水为活,能咽下一千口唾液,生命力就强了。(据查,古之舌字不是千口而是干口,至于如何改为干口不得而知。)另外,还有聚精会神、一心一意、全心全意、心平气和、安神定志、心旷神怡、笑逐颜开、沉住气……等等,都是属于气功词语,认真分析体会,对练功是会有帮助的。
(三)注意体察各种事物的变化。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。这个规律既要保持事物自身的平衡,又要保持它和自然界的平衡。人、动物、植物无不如此。注意观察便可悟出气功的道理。比如,冬天树叶落了,生命力因冷而收缩,营养集中到根部;春天万物复苏,有了生发之气,外面的生命力就显现出来了。我们应当从这些自然现象中悟出道理来。就是说,要加强哪里的功能,就把精气神往那里集中,这就是练功的诀窍。过去儒家强调人和大自然的关系,《大学》里讲: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格物是指变革周围客观事物,使人更好地认识它,从而得到知识,同时还要排除内心杂念。只有在安静以后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要变革事物,为人民造福,首先要完善自身,修身与定心并进,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,必须照顾到客观世界。因此,在体察周围事物时,要用自己的直觉去体察,不要用逻辑推理,更不要加主观意识,这样就符合客观实际了。对此,有功能的就体察得深刻、细致、全面些;功能差的就体察得肤浅、粗糙、片面些。我们练功就是通过体察大自然,来检查自己功夫上进的程度和对生命活动改造的程度。这样就能更好地把自身生命活动和大自然连成一体,从而取得更好的平衡。
体察、认识大自然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悟性。老师讲什么,你就做什么,这是不够的,还要认真的去思考,去领悟。怎样才能悟出道理来?一方面脑子要活一些,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体察事物。在练功中体察自己,包括大脑动念时身体里边是什么样子,体察自己的感受,这是最高层次的体察。比如当你做某件事情时,突然起个念头,该如何如何做。这时要注意脑里起念头的位置、层次,如果能查出来,就是自己的意识活动开始入门了,慢慢就能认识精神活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