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功与中医
智能气功医学是智能气功科学的一个分科,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,传统气功和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两颗明珠,它们交相辉映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,闪耀着夺目的光彩。两者有着怎样的关系呢?在一定程度上,一定范围内,气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祖国医学的基础与精华。
对于气功的裂金碎石、富力强身乃至刀枪不入等特异功能,人口皆碑,说气功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体育的精华,恐无反对者。说气功在中医学中有如此重要地位,则鲜有称是者。所以如此,有两个原因:其一,我国气功门派众多,功用各异(如武功、杂技、养生、书道……),近来对气功的宣传,侧重于硬气功的表演(硬气功是诸门派气功中的一个门派——虽然硬气功也分很多类别),因而使人产生了“气功只此而已”的以偏概全的观点(硬气功与中医学的关系很小);其二,我国气功与中医学本来是紧密相连的,只是到了唐、宋以后,两者才逐渐分开。现在中医界诸宿,鲜有娴于气功者;同时,不少门派的气功师,也不懂中医理论。鉴于此,要把两者的关系讲清楚并能使人接受,殊非易事。这不仅需作理论上的分析,而且还要作历史的探讨。本章仅能提供些粗浅的看法。
气功与中医的关系怎样呢?从历史上看,气功学说中医理论是同根异株的两朵鲜花;就内容而言,它们是人类生命科学的姊妹篇。它们都以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性命之学为依据。中医学从人体生理、病理表象入手,揭示神气形三者之间较为浅显的一般活动规律。以此为诊病、疗疾、保健的指导;而气功则重于神气形三者的内在联系,进而据此建立一整套方法,以促进人的心身全面健康地发展,激发、强化人的潜在机能,增强人用自身的精神驾驭形体的能力。二者虽有显著之别,但对象都是人的生命。只有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,才能使人体生命活动——生理、病理、诊断、治疗、保健、长寿……的理论合一完壁,人才能认识自身生命运动的规律。
如果说气功在中医诊断中的地位是重要的,那么在治疗上就显得更为重要了。中医治病手段不外药物、针灸、按摩、导引……这些方法,除药物外都与气功紧密相关。按摩(包括正骨)、导引的治疗效果取决于施术者的功夫的程度已为人所熟知,就是高明的针术也是要应用气功的。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九针十二原篇》说:“迎而夺之恶得无虚,追而济之恶得无实,迎之随之,以意和之。”这里的“以意和之”与后世《八法雪心歌》的“以意通经广按摩”是一个意思。就是把气功的“以意领气”,“意到气到”的功理用于针术,以医者之意通患者之经,从而收到针到病除之效。对上述经文作这样的解释,不仅屡为笔者之实践所证实,而且在内经中可以找到根据。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中说:“善用针者……以我治彼……”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则有进一步说明:“经气已至,慎守勿失,浅深在志,远近若一。”说的是针刺得气后要聚精会神,刺之浅深不在针而在志,不必管病灶的远近,医者要意念一如。总之唯以神气为使,重在以意引气,正是“上守神”、“上守机”之所在。这与古经书强调的补虚泻是针刺的关键矛盾吗?否。因为补虚泻实是通用之治疗原则,这里所谈的是运用这一原则以达到疗病目的的治术中有“守形”与“守神”的差别。对此,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八正神明论》作了精辟的论述:“今末世之刺也,虚者补之,实者泻之,此皆众工之所共知也。”就是说,仅知补虚泻实还是一般的医生,而高明的医生则是“随应而动,和之者若响,随之者若彰,道无鬼神,独往独来”。据了解,现在我国运用“气功针”者还是大有人在,而气功师凭气治病,除痛苦于顷刻,克症瘕于无形……已为众人传为佳话。从这个意义上,谓气功是中医临床之精粹,并非过誉之词。
综言之,中医学说和气功是人类生命科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,它们密切相关,彼此促进。历史上医家对于气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,气功实践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源泉,而且是中医的基础与精华。在今天以及在未来的岁月里,中医现代化必将促进气功科学的发展;同时,也只有通过群众性的气功科学的实践和气功科学的研究,中医才能赋予现代科学的形态而实现现代化。这就是气功与中医的历史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