ⅩⅠ、抖翎心宁四末齐(第十一式)
一、动作姿势
(一)两臂自然下垂,全身放松,周身中正,百会上顶,松腰松胯,尾闾下
垂。以骨盆两侧为动点,前推后摆,带动躯干、四肢抖动。两脚放松,站立不动。
(图4-109)抖动二、三分钟后停止。

(二)两臂下垂,掌心向后,臂伸直,以肘带动手腕前绷约15°,掌背向前,指尖向下。(图4-110)臂后拉至体侧,坐腕,掌心向下。(图4-111)前绷后拉
重复,共三次。
(三)保持直臂下垂坐腕姿势,身体中正,两足跟提起,分提三次至最高点,
重心在脚掌趾。(图4-112)而后放松脚掌,重心后移,直身下落,足跟快速自
然落地。重复做三次。
二、动作要领与意念
抖动时必须以胯为动点带动全身,切不可以臂带动。能否带动全身抖动,腰
与肩部的放松是关键。注意不是臀部左右摆动,而是两胯的前后动带腹部左右动,
牵动胸与肋部动,从而带上肢抖动。另外由于两腿放松、骨盆前后动也必然牵动
下肢相应地动。抖动时要身体放松,精神安宁,意照全身。
动作二的向前绷臂与后拉坐腕,动作要猛而有力,前绷时用力部位在小臂与
手腕的背面,后拉时用力部位在坐腕部。
动作三的向上提身、提足跟,要以百会上领带动躯体上升。升起后,稍停一
会,不得马上下落。脚要五趾抓地。而后放松百会上领的意念,脚趾放松,重心
后移,自然直身下落接地。这样会有很强的震动感直至头部。
三、作用
此式之抖动实际是直接调动丹田中的混元气自然充斥周身。由于以骨盆两侧
为发动点,直接牵扯两肋,因而可使混元中的脏真之气下降入丹田以充实躯体混
元气。因而当脏真之气未充实于混元窍中时,抖动时会有肋痛、混元窍中空痛及
气不足之感觉。练此式不仅可使混元气流溢全身各部,而且可收到丹田、混元融
混之效果。而绷臂与足跟接地震动全身,不仅可以使周身气机平衡,而且有助于
气向更深层次渗透。
ⅩⅡ、逍遥起落神贯顶(第十二式)
一、动作姿势
(一)接前式,松腕转掌向内,两手内合至小腹前变阳掌,中指相接,上升
至混元部位。与此同时重心移至右腿,左脚跟提起,第四、五脚趾点地。(图4-113)
(二)两掌上升至胸前璇玑穴处,转指尖向前,两掌小指侧合拢,继续上升至面,尔后边升边两掌分开转指尖向外,两掌根分开,转指尖向后,两臂上伸到
似直非直,两掌在头上方,掌心向上,十指相对成托天掌。(图4-114)


(三)掌臂从两侧下落与肩平成一字,(图4-115)掌心向下,掌臂继续下
落,两腿随着下蹲,至两臂与躯体成15°时,两手拇指与中指内合成"鹤咀劲"
(亦称拈花指)。(图4-116、4-117)两臂从体侧上抬,两腿随之慢慢起立,至
一字平肩时,放开鹤咀成阴掌。(同图4-115)再重复下落,共三次。第四次下
落时,左脚放平。
(四)两手顺势从体侧向体前合,至小腹前,转掌心向上中指相接,身体立
起,两脚并拢站立。两手上升至混元处,右脚跟随之提起,右足第四、五趾尖点
地。
(五)两掌上升至璇玑穴处,转指尖向前,两掌小指侧并拢,继续上升至面。
尔后边升边转指尖向外,两掌根分开,转指尖向后,两臂上伸至似直非直,两掌
在头上方,掌心向上,十指相对成托天掌。
(六)掌臂从两侧下落平肩成一字,掌心向下。两臂继续下落,两腿随着下
蹲,至两臂与躯体成15°时,两手拇指与中指相合成"鹤咀劲"。两臂从体侧上
抬,两腿随着慢慢起立直身,至一字平肩时,放开鹤咀劲成阴掌。再行下落,重
复三次。第四次下落时,右脚放平。顺势两掌体前合拢,至小腹前成阳掌,中指
相接,两腿随着起立直身。
二、动作要领与意念
本式动作一、四之第四、五趾点地是虚悬轻点,不可使之吃力(防其变实),
上提之膝盖不可外撇,否则气不易上升。动作二、五的全部动作旧称掌托天门,
动作要连续。两手到头上方上托时,要闭目内观两中指之间的天空蓝天。动作三、
六中的起落,要潇洒自如,下降时沉肩、落肘、坐腕而下,上升时肘腕放松而升,
切忌两臂直挺而僵。身体随着上升时,不是两腿用力,而是百会上领配合收下颏,
两耳根上提,拉动颈部大椎带动身躯的起落,"神贯顶"即指此而言。与此同时,
意念专注两手之鹤咀。
三、作用
此式动作旨在将全身混元气还归于中,使下、中二田之混元气充养上田。四
肢的动作均为此而设。
ⅩⅢ、混元一气连天地(第十三式)
一、动作姿势
(一)两掌上升至混元位,两掌左右重叠(左上右下)。两手大指微微相接
(此手式旧称"定印")。(图4-118)两手上升到膻中转掌心向内。上升至额
前翻转掌心向外至额上。(图4-119)两手拉开,从两侧下落成一字,继续阴掌
下落与胯平时,内收两掌至小腹前,两手相合,左右重叠成定印手。此后重复上
述动作,共三次。第三次两手于小腹前相合重叠后,不变成定印手,而是变成双
环定印(两手大指与二指成环,两手大指端相接),上升至混元位。
(二)转左手掌心向下覆于右掌,而后两掌臂向两侧拉开,顺势转两掌心为
斜相对,以肘带动外展成一字平肩。然后转掌臂向上划弧,至额前两腕相交,左
手在上呈立掌,右手在下呈横式阴掌。(图4-120)两手沿中线下落至混元位成
顶天立地掌。(图4-121)右手转掌心向上,左手合覆于右掌,而后掌臂拉开,
重复上述动作,共做三次。


(三)放开两诀,左手覆于右手,两手拉开,中指按于对侧第四指根,两手
相互握住成混元合印手。(图4-122)端身正立,自然吸气,呼气发qing(清)
音,共发五次。
两手还原体侧,收功。
二、动作要领与意念
动作一之两手定印上升时,两拇指不可抵紧,同时要意念注意两大指端之相
合处。至额上两掌拉开时,注视两手先后拉开顺序,两手分开下落诸动作,要用
目之余光照顾,两手体前上升时尤需注意注视两手动作与姿势,动作二之诸动作
也是如此。当两手至头前上方时,亦尤需注意注视两手动作与姿势,必要时头可
微仰,但不可过,否则影响气机。发音只发qing音,以收气归于混元位。
三、作用
此式是导顺气机还归于混元位。